策驰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策驰小说网 > 史记节选 > 第53章 儒林列传6

第53章 儒林列传6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许多学者都解说《礼经》,而鲁郡人高堂生的见解是最切近本义的。

《礼经》本来自孔子时起就不完整,到了秦始皇焚书后,此书散失的篇目更多,今日只有《士礼》尚存,高堂生能讲解它。

鲁国徐生善于演习礼仪。

孝文帝时,徐生以此出任礼官大夫。

他传习礼仪于儿子至孙子徐延、徐襄。

徐襄,天性便擅长演习礼仪,但是不能通晓《礼经》;徐延很通晓《礼经》,却不善于演习礼节仪式。

徐襄以擅长演习礼节仪式当了汉王朝的礼官大夫,官至广陵内史。

徐延及徐家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都曾出任汉朝的礼官大夫。

而瑕丘人萧奋以通晓《礼经》当了淮阳太守。

此后能够讲解《礼经》并演习礼节仪式的人,都出自徐氏一家。

自从鲁国商瞿从师孔子学习《易经》,孔子死后,商瞿便传授《易经》,历经六代而传至齐郡人田何,田何字子庄,而后汉朝建立。

田何传授于东武人王同字子仲,子仲传于菑川人杨何。

杨何因通晓《易经》,于元光元年(前134)被朝廷征召,官至中大夫。

齐人即墨成因通晓《易经》官至城阳国相。

广川人孟但因通晓《易经》当了太子门大夫。

鲁人周霸。莒(jǔ)人衡胡,临菑人主父偃,都是因通晓《易经》官至二千石。

但是对《易经》能讲授得精当的,是源自于杨何一家的学说。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

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

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当今皇上即位后,他出任江都国相。

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

这种做法在江都国实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

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居家写作了《灾异之记》。

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就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

天子召集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

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自己老师的著作,认为它愚蠢至极,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皇上降诏赦免了他。

于是董仲舒始终不敢再讲论灾异之说。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

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公孙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他行事善于迎合世俗,因此能身居高位做了公卿大臣。

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

公孙弘憎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当胶西王的国相。”

胶西王为人狠毒暴戾,但是一向听说董仲舒有美德,也很好地礼遇他。

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会惹祸上身,就称病辞官回家。

直至逝世,他始终不曾营治私产,而一心以研究学问写作论著为本职。

所以自汉朝开国以来历经五朝,期间只有董仲舒对《春秋》最为精通,名望甚高,他师承传授的是《春秋》公羊学。

胡毋生,是齐郡人。

孝景帝时拜为博士,后因年老返归故里讲授《春秋》。

齐地解说《春秋》的人很多受教于胡毋生,公孙弘也受过他的教诲。

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粱学。

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粱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

褚大官至粱王国相。

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

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

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

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