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齐的船不算新,船上的商品码的很整齐,看的出船主人做生意井井有条。张华华看了下山楂品质,个头挺大的,跟她在长安周围收的差不多。
“董老板,都说生意讲究有来有往,咱们这是第一次合作,以后或许会经常合作。我这次采购是千斤往上,您给我个实诚价格吧。”
李文志也不是白赚佣金的,此时他也帮忙说和“董老板,您别看这娘子年纪小,做生意还是有些手段的,她做的山楂小吃风靡长安城。这次我们听说您在兴成堰停驻,就赶紧过来了,下次合作让小娘子给你带些尝尝鲜。您给她便宜一些,她这生意长长久久的,有了这个开头,以后你们再合作也顺畅。”
说道这个份上,董齐要是再把着价格不松手就不太合适了,于是他几乎没怎么犹豫就主动让了一步,“这样吧,我给你二点三的价格,但是你们至少得拿两千斤的货。”
张华华内心飞快盘算,按照他的报价一千斤才赚300文,他的成本价未必有2文,但做生意寸利不让也不行,张华华也不是不识好歹的人。微笑点头,“董老板爽快人,合作愉快!下次再找董老板订货,给您带我做的甜食,让您尝个鲜。”
董齐自然客气应承,两个人又闲扯几句。
李文志就职的兴茂牙行服务到位,他们在这有个站点,过称、质检、运输一条龙,这两千斤山楂天黑之前就送到她家里了。
两千斤山楂体量着实不小,再加上之前收的一千斤,占满了半个院子。
张华华的糖葫芦占领长安计划正式开始!她订购了一批糯米纸、纸袋,让糖葫芦产品卫生升级;又花钱买了辆小推车,把运输装备也升级了。
前些天定做的铁锅也拿回来正式开锅使用,铁锅熬糖浆可以更好控制温度,张华华很满意。一切就位。
对了,在这之前,张华华和郭三郎提着礼物正式拜访了一下邻居,毕竟以后做生意会频繁出门,少不了和邻居唠两句。
一条巷子有四户人家,张华华他们院子在最西边。
与他们相邻的是一对老人家,老头姓范,大家都称呼他范老;老太太比老头年轻很多,是一个优雅的妇人,大家称呼她戚氏。他们只有一个女儿,嫁给了一个五品武官。老头精神矍铄,曾经也做过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具体是啥,她不在官场也听不太明白,回家后郭三郎告诉她是个清贵的闲职。
中间那户是一对中年夫妻,家里有四个小孩,夫妻两个人都做工,张华华瞧着面熟,想起来了,这群娃娃照顾过她的生意,张华华把自己做的点心送给他们品尝,可把几个小孩高兴坏了,叽叽喳喳的围着她转。
最东头是个老头独居,名字叫李长庚,在药行工作,因此家里也晒了不少草药,一进院子,就看见不少用来晒草药的架子。这老头性格就像一头老黄牛,温吞而吃苦耐劳,因此他还有个外号李黄牛。
邻居们对于他们这对新婚夫妇知之甚少,这次接触得知郭三郎是个读书人,而他明年将参加进士科考试,都对他感官不错!但得知张华华即将下海经商,其他人还能保持事不关己的态度随意闲聊几句,隔壁家的老头倒是上纲上线的不赞同起来。询问原因:活不下去的寡妇才去做买卖。
得,职业歧视哪儿都有。
一大早张华华和福伯兵分两路,张华华推车去西市,福伯年纪大了扛着稻草垛子继续在周边里坊叫卖。
出门的时候简直负重满满,推车上绑了一个大号的稻草把子,能插六十根糖葫芦,推车两边的篮子里是她做的果丹皮和冰砂芋泥,果丹皮同样用糯米纸包好了。
她沿着怀远坊进入西市,沿着最热闹繁华的地方走,无需叫卖就有很多人被糖葫芦这种新鲜好看的甜食吸引过来。
“哇,那是什么?”糖葫芦总是最吸引小孩子的注意。
张华华停车,她面前先过来一个抱孩子的妇人。又吸引了两个半大的孩子。“糖葫芦哦,古法熬制的糖浆,吃起来酸甜可口。客人要不要来一只。”
“古法熬制的,之前没吃过呢~你这山楂酸不酸!”
“客人不用担心,裹了厚厚一层糖浆的,还撒了一层香芝麻,吃起来又香又甜。”
“是挺厚的,多少钱一支呀。”两个梳着华丽发髻的少女也停下来凑热闹。
“三文钱一支,五文钱两支。”
“姊姊,给我们来两支。”“我要一支。”“给我们来两支。”“我要这个大的!”
也有比较计较的客人,“山楂才多少钱一斤,你这么几个山楂就卖3文钱太黑心了吧,两文钱卖不卖。”
张华华只好客气解释到“大娘,我这糖葫芦上可裹了厚厚的糖浆的。还撒了芝麻呢,这些都要钱的。”
等等,还有几串了,出货也太快了吧。推搡间,那人被挤了出去。
“啊没有啦”赶过来凑热闹,结果刚到就卖没了,只能眼看人家一人一串红逐渐扩散到整条街道。
“等会还过来,你多等会就有了,我这还有果丹皮,您要不要尝尝。”这会只剩果丹皮了,连芋泥都没了。
不得不说,张华华真的是挑中了好时候,年节时候,大家基本都不会委屈自己的舌头,山楂开胃,喜庆,浓厚的糖浆,给人带来了极大的愉悦感,于是糖葫芦一经推出,立马大爆。
六十支看着很多,但架不住长安城一百万人口却只有两个超级大市场。加上最近出来置办年货的人多,走一圈根本不带剩下的。还好怀远坊就在隔壁,张华华反复补了几趟货。日头刚过午,张华华和福伯就把今天准备的三百支糖葫芦卖光了。光钱就收了一匣子。
趁着现在还没有同行,张华华抓住时机,中午又做了百来支。她和福伯都累的腰酸背痛,两个人都没做晚饭。饭是郭三郎亲自做的。
吃完晚饭,三人坐在桌子边上数堆成小山的铜钱,心里各种滋味,特别是福伯。“天爷,我单知道做生意挣钱,没想到这么挣钱。一天!五贯多!”
“还没刨除成本呢,不过今天一天就回本一小半了。”张华华正视现实。
“娘子真有本事,以前在岳丈家里卖猪肉真实埋没人才。”郭三郎恭维道。
“哈哈不埋没不埋没,这叫厚积薄发!没有之前卖猪肉的经历,就没有我今天做生意的想法和厚脸皮。”张华华插科打诨道。
又话音一转“今天福伯出力很多,我要给他记一功。福伯,等过年我给你发一个大红包。”
福伯笑呵呵的答应了。
“不过,咱们的产品很容易被人模仿的,也就炒个糖浆有点难度,根本上说没啥技术含量。咱们得抓住同行们还没反应过来的时间,倾销霸占市场。”张华华跟三人分析道。
“看来得给我们的糖葫芦起个好听的招牌名字了。这个任务就交给学问最高的三郎了。三郎,你一定帮我起个响亮红火的名字哦~”张华华摇了摇郭三郎的胳膊。
“行,都听娘子的。”郭三郎捏着麻绳穿铜板,清隽的身影也沾了些人间的烟火味。
“我们能不能卖给食肆酒楼呢?”张华华思维发散。
“满香楼大师傅炒糖浆炒的比你好,人家为啥要买你的?”郭三郎合理质疑。
“呃……但满香楼大师傅每天都忙的很,他们赚的是大利,这种小钱他们好意思跟我们抢呀!”张华华看着桌子上一大堆‘小钱’也有些拿不准。
“要我看,咱们还是自己卖几天,等市场出现同行后再拉酒楼食肆的订单。”福伯人老心不老,还是很有生活经验的。
“也好。”得赶紧跟阿娘他们通个气了,张华华心想,之前不告诉他们是怕他们拦着,现在货都堆了院子里,基本上已经成功了。再不告诉他们,她肯定又被说。
第二天,福伯成了去西市卖货的主力军,张华华则抱着一稻草垛子山楂葫芦回了张家。
到张家的时候,糖葫芦已经卖的只剩一半了,张敏在铺子里,远远看有人抱着个奇怪的垛子,近看才认出是自家闺女。“二华,你抱着什么?”
“糖葫芦,上次不是做甜食赚了些钱吗,成亲后在家没有事做,就又做了几种甜食,今天特地带过来给阿爷您尝一下。”
张华华抱着垛子进了院子,“我阿娘在吗?”
张敏接过递过来的糖葫芦,打量两眼,咬下一个山楂,跟着她去了院子。“你阿娘带宝华出去玩了,你阿兄去乡下收猪去了。你两个弟弟在学堂,你阿娘不让他们去找你。”
张敏很有经验的告知她家人去向,省的她一个一个问个没完!
了解了家人的去向,张华华注意力又转移到糖葫芦身上“阿爷,味道还可以吧。”
张敏已经开始吃第三颗山楂了,吃的嘎嘣嘎嘣响。“挺不错的,山楂没我想的那么酸,糖浆裹的也厚实。卖多少钱一串啊?”
“三文钱一串,五文钱两串!”
“价格挺公道的,开始卖了吗?等你阿娘回来让她帮帮你,你阿娘做生意很有一套的。”
“……还不到阿娘出手的时候。”
前面肉铺来客人了,张敏又去忙活去了,既然大家都不在家,张华华自己待院子里也无聊,把稻草轴子固定好,跟张敏打了声招呼离开了。
回到怀远坊院子。郭三郎很耐的住性子,从早到晚书卷不离手。张华华扫一眼,直接把他当成NPC略过,继续熬糖补充货源。
经过十来天高强度的工作后,他们的山楂库存下降了一半!市场也终于迎来了他们的竞争对手!西市出现了好几个卖糖葫芦的小贩。
张华华估计,要不是他们提前把货源垄断了,他们恐怕早就开始了。
张华华作为最初卖糖葫芦的商家,而且有“福禄糖葫芦”十几天的宣传,销量倒是比新来的强上一些,但也比鼎盛时期下降了一半,现在一天也能出个三百来支,加上果丹皮的销量,一天能得个两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