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这几天气温骤降,天空低垂,像压了一层铅灰色的幕布。
林安走进宋美龄的套房时,正赶上窗边的灰光洒进来,落在那张铺着丝质桌布的书桌上。桌后,宋美龄端坐着,一身剪裁精致的灰蓝旗袍,指尖轻轻按在电报纸上,似乎正在沉思。
“进来吧。”她听到脚步声,抬起头,目光一如既往地锐利,语气却比往日多了几分轻松,“静之,你昨天在白宫那张照片上笑得挺僵。”
林安微怔了一下,随即笑了笑,放下帽子,走近几步。
“夫人,我是尽量努力不出丑了。”
宋美龄点头,目光审视中带着一丝满意:“你应对得很好。”
“夫人过奖了。”林安说。
片刻沉默后,宋美龄合上电报稿,姿势往椅背轻轻一靠:“今天叫你过来,是我有几件事想和你交代。”
林安坐直了身子:“请您吩咐。”
宋美龄微微点头,目光落在她脸上,缓缓说道:“第一件事,是关于舆论。”
她抬手指了指桌上摊着的一份报纸,上头还带着邮局转发时留下的粗糙印章。
“你有没有发现,美国媒体里关于中国战场的报道太少了?”
林安看了一眼,点头:“我注意到了。报纸上还是欧洲战场的新闻多一些。太平洋战场都少见,遑论中国。”
“这正是问题。”宋美龄语气冷下来一点,“我到这边才发现,美方对一些我们自己觉得举足轻重的战役,几乎一无所知。连滇缅战役都有一半细节被忽略。他们只看得见北非、斯大林格勒和中途岛。”(PS宋致蒋的电报中,提及美对中报道之少,令人诧异)
她顿了顿,像是在压抑某种情绪。
“我原以为,这些伤亡数十万百万的战役,很自然的会得到报道。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
林安静静地听着,不插嘴。
“所以你得写。”宋美龄说得斩钉截铁,“不只是《时代》,别的报刊杂志也要覆盖。把这些战役、数据、士兵的故事写出来,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讲故事也好,做分析也好,只要能让美国人记住,怎么都可以。”
林安没有立即答应,她皱了皱眉:“夫人,我现在时间实在有限。一个人恐怕不能做好。”
宋美龄似乎早就预料到她会这么说,轻轻挥了挥手:“我知道你忙。但这件事必须你来主导——你已经有经验。”
她顿了顿,语气放缓:“美国这边我自己的人手都捉襟见肘。等我们回国,再设法扩建写作组。访美这段时间,就委屈你一下。”
她对林安露出一个鼓励的笑容。
林安沉吟了一瞬,点头说:“好。”
宋美龄点头,随即取起一封还未封口的电报稿,轻轻叠好放在一旁,又开口:“第二件事,是关于我的文书处理。”
她看向林安,眼神缓和下来,却不掩一丝疲惫:“电报、密件、回国文稿,全都压在我手上。黄仁霖和孔令伟都很努力,但他们也有各自的事情。”
她看着林安,语气慢了一拍:“你没有别的安排的时候,就加入文书工作。”
(宋致蒋电报:到後千绪万端尤感缺乏助手。文件一项已感随从人員不敷,况內外交接均由妹一人负担,终日应付尤感精神時间之不足。)
林安只好继续点头:“是,夫人。”
宋美龄回头看了她一眼,笑道:“我说完了。你现在要向我汇报什么?”
林安这才打开文件夹,从中抽出两张分析图纸和一份打印稿,起身走近几步,将资料轻轻放在桌上。
“这是我在战争部汇报中使用的几张图表。我挑了几份供您参考,主要是装备方面的数据。”
她简单地指出其中几张关键图——一张是各大战区飞机数量对比图,一张是滇缅战场投入产出分析矩阵。
“夫人,我特别强调了中国战区所需资源在总战场分配中的微小比例。北非战区一周的物资,是对我国援助的一年的量还要多。美军自己没有做过战损比分析,他们对这个‘ROI模型’很感兴趣。”
宋美龄沉默着看着那张图表,指尖缓慢划过上面的一列数字。
良久,她问:“你那场简报……美方是什么反应?”
林安点头:“托马斯·汉迪将军说会把资料交给战略评估组——不承诺援助,但表达了兴趣。”
她补充,“他是战争部作战计划处(OPD)的副主任。他的职责之一,就是决定如何在各大战区之间分配美军的有限资源。”
宋美龄没有说话,翻看着林安的简报。她的视线落在北非战场上的万架飞机和中国战场500架飞机的对比上。
林安还在说,“后来恩布里克将军向我转述,马歇尔将军旁听了我汇报的一部分,并且评价‘she's a doer'——恩布里克将军是联合战略调查委员会主席、美洲防务委员会主席,似乎与魏德迈将军有私交。”
听到马歇尔的名字,宋美龄眼前一亮,她的笑容变得真正温暖起来,“真的?”
“是。”林安点点头。
“太好了,静之,太好了。”她罕见地站起身来,拍了拍林安的肩头,“你辛苦了。”
林安有些受宠若惊,连忙站起来,“我不敢当,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
宋美龄看着她,“如果人人都做这些该做的事情,就好了!”
她又说,“明天下午你陪我去购物吧。”
林安连忙答应。不明白这是不是一份新的工作,又觉得按照上下文来推测似乎是一份奖赏。
宋美龄翻看着报告,忍不住说了几句真心话,“我知道美国资源丰富,可……没想到丰富成这个样子。”
她似乎想要在说些什么,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没有再说下去。
她坐在椅子上,沉吟着,最终决定,还是把林安纳入核心幕僚层,“我昨天与罗斯福总统会面,罗斯福总统承诺提供30个师的装备。你怎么看?”
林安一愣,30个师?驻印军也不过6个师,这些装备怎么运?又装备给谁?
她毫无喜色,而是说,“我有一些问题。”
林安翻到简报里中国地图的一页,指给宋美龄看,“目前国内的物资完全依靠驼峰航线,现阶段,运力不过是5000吨,即使扩张,也无法满足30个师的运送需求。如果装备不能尽快落实,恐怕夜长梦多——美方大可以说,不是不愿意提供,实在是运力有限。”(PS历史事实就是这样,因运输问题,承诺的装备并未完全兑现。)
宋美龄沉默了。良久,她说,“运力问题,我也有考虑。目前占驼峰航线运力最多的,是燃油,所以我正在与罗斯福总统洽谈能否在中国援建炼油厂的事情,据说新疆是产油的。如果我们能自产航空燃油,就好的多了。”
(PS 宋致蒋之电报:以往航空輸畢飛机運域及各封料,彼等之借口向謂唯一之因難係汽油,因运輸機除備飛入我境之汽油外,尚需隨帶飛去之汽油等等,故妹与羅斯福談判時提及我國玉门出產汽油甚盼美問派送技術人員及機器至中圓成立炼油廠,將来空單反攻当可減少汽油周转问題。)
林安不说话了,或者说,无语了。
但凡玩过钢铁雄心的朋友们都知道,工厂建设是需要时间的、道路建设也是需要时间的、真正投产更是需要时间、部队运动仍然需要时间。而现在中国最缺的,就是时间——如果不能尽快推动抗战胜利,在国际上的地位就会大大下降。虽然目前欧美都在苦战,但她知道1945年很快就会到来。
她开口,“炼油厂的建设,利国利民。是十年大计、百年大计。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单从物资运输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并不如打通滇缅公路来的快。”
“这是目前我国的军事战略吗?”宋美龄问她,有些审视。
宋美龄感到,林安引入了许多新鲜的军事方面的视角。委员长对她的交代也是以争取国际支持为主。至于具体的军事战略——其实蒋自己恐怕心里都没数。
林安太讨厌这种谈判模式了。如果没有自己的一整套叙事,很容易被对面牵着鼻子走。即使只是一个狂想版的具体方案,有个对照,也比只有指导思想来的好。
当然,也许是她穿越者的事后诸葛亮精神在发挥作用。
“夫人,有件事,我在简报时没明说,但我觉得……您应该知道。”
宋美龄抬起头,眉梢微挑,眼神中多了一丝警觉:“什么?”
林安将其中一张地图翻到背面,露出一张太平洋战区的作战推演图。图上标示着已被美军攻占的岛链,还有未来数月预定的夺岛计划。
“这是美军内部的作战预测之一。”她手指轻轻点着图上标注的关岛和塞班岛,“跳岛战术目前的主线,是逐岛推进,为登陆日本铺设跳板。”
“登陆日本?”宋美龄知道美国对于日本有很多进攻方案,但是具体的计划,她并不了解。尤其是现在还在制定期,什么都有可能变。
“目前来看,无论是盟军逼迫德国投降,还是德国逼迫苏联、法国投降,都必须实际陆军占领。因此登陆日本是一个必然。”
林安撒谎不眨眼的说,她一点没说错,这是目前的主流想法,谁能料到日本最后放弃了本土决战,直接投了呢?目前看来一般而言都是首都陷落都不会投降的,如法国、中国,更别说没有陆军占领首都的了。
宋美龄展开了眉头,很认同地点了点头。
“目前来看,主流想法是美国直接登陆,他们已经打了几场夺岛战役,但是我认为,这不会是最终的想法。”
“为什么?”宋美龄忍不住问。
“因为伤亡太大了。”林安说,“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测。目前瓜岛战役仍然在进行中,如果伤亡达到一万人以上,战争部的想法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对于我国来说,一万人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美国来说,尤其是他们要面对几十个小岛,在最终占领菲律宾之前,可能就会付出是十万人的代价。而登陆日本本岛,按照一般对登陆战的看法,光是建立滩头阵地就会伤亡十万人以上。这是美国绝对无法接受的。何况,还有补给的问题。”
她说到这里,语气微微一顿,然后指向地图最西侧,那条模糊的大陆边缘线——
“但以现有节奏,他们很快会面临一个问题:太平洋岛链能支撑的投送半径是有限的。到那一步,若从关岛、塞班、甚至菲律宾起跳,美军将不得不面对一个选择——是以千里之外的菲律宾上岸,还是……”
她指尖落在地图边缘那片辽阔的国土之上,轻声道:
“……以中国战区为登陆前沿。”
屋内陷入片刻安静。
林安抬头看着宋美龄的眼睛,语气依旧不动声色:“我并不认为现在的美军决策层已经达成这个结论。但在他们的战略思维中,一旦条件成熟,中国战区的战略纵深与地理位置,注定会成为最优的备选路径。”
林安接着说:“中国必须是击败日本的决定性力量,也只能是中国有能力成为击败日本的决定性力量。”
她的身体微微向前探了探,眼睛发亮,带着兜售想法的狂热的光,“因此,打通运输线、滇缅公路,其实也是美国的核心利益之一。”
“而您问我国的军事方略,我并不清楚。但是我倾向于认为——我国没有一个整体的军事方略,或者说,我国的军事方略将完全取决于您的这次访问。”
宋美龄一窒。她以手扶额,但眼睛发亮。
“我知道了。”她低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