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淡定的,当属《雍正王朝》没有露过面的胤礽和胤禔这两个死对头。
胤礽那句‘真是一出父慈子孝的大戏!’和胤禔那句‘堂前尽孝,就是这样尽孝的,爷也算是长见识了。’同样的刺耳,但皇帝本人都没说什么,他们这些阿哥就更不会说些什么了。
不过,两人也算见好就收,在收到皇帝的瞪视之后,两人默契的见好就收。
胤礽只是在发泄怨气,可不是没事找抽。
十八阿哥胤衸去后,汗阿玛说他无父无兄,那他的那些兄弟就好在哪里了?
对于胤衸,在被废之前,胤礽对他没有什么特别看法,不过是和他抢汗阿玛关注的讨厌弟弟罢了。多胤衸一个不多,少胤衸一个不少,不是胤衸,也会是别的弟弟。以他和汗阿玛的关系,这再是正常不过。
但因为胤衸这个导火索被废后,他对这个弟弟厌恶到了极点。胤礽当然知道这是迁怒,可那又怎样?事情过后,汗阿玛不是和他一样,一样迁怒上了胤衸?
康熙帝当时的痛心是真的,过后的迁怒也是真的,人啊,就是这么奇怪。
胤礽这个疯太子这样做不奇怪,虽然这七年来他变平和了不少,但被废前的喜怒不定大家又不是没见过。
皇帝都没说话,大家也只能选择包容他。
胤禔这样做,同样是在发泄,只不过发泄的不是怨气,是不甘。想他胤禔和老二斗了这么多年,最终给他人做了嫁衣,还真是讽刺。当然,情绪这么外露,也是因为知道有胤礽在,他肯定没事。
论对老爷子的理解,他不如胤礽,但论汗阿玛对胤礽的态度,那胤禔可是当仁不让。
其余阿哥:不愧是大哥和二哥,在汗阿玛心中的地位就是不一般,都这样了,汗阿玛也不说些什么。
至于嫉妒两人,只能说习惯了——
从胤礽到弘暄,万岁爷一直双标的明明白白。
你要问关于《雍正王朝》的演绎,乾清宫两任帝王的反应?
康熙帝很淡定,虽说看着别人演绎自己和身边的人挺奇怪的,但要说代入感,那是没有到。
电视剧终归是电视剧,为了美观,‘金钱鼠尾’变作了‘半月亮头’。
是,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审美存在差异。但无论哪个时期,都不能昧着良心说‘金钱鼠尾’这个发型好看。否则,清朝皇帝的画像耳边也不可能刻意加上头发。从前清的‘金钱鼠尾’,清中期的‘猪尾巴’,再到晚清的‘阴阳头’,其实就很容易说明问题了。
前清和晚清的服饰礼仪等是存在差距的,尽管《雍正王朝》已经尽量还原历史了,但和真实的历史还是存在差距。
不过,虽然不够还原,但从这段剧情中能看出不少问题。
八九十三位阿哥应该是一体的,至于喜形于色的胤祉,这倒真像他能干出来的事情。还有,他临终的时候,都将小阿哥叫到跟前了,又怎么会不见一见保成呢?还是发生了些什么?
说句不客气的话,康熙帝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要去了,他最想见到一定是亲手养大的保成了。
没有看到胤礽,对于这段演绎的真实性,康熙帝是存疑的。
当然,这也是皇帝没有训斥胤礽的原因。
他在心虚,尽管皇帝也不知道他在心虚什么——
但存疑归存疑,心虚归心虚,想想天幕中一群逆子,再看看面前讨债的儿子们,真的挺闹心的。
若康熙帝是不以为然的淡定,那未来的雍正帝,现在的雍郡王胤禛内心就是窃喜了。
继位疑云,始终是笼罩在他心头的一把利刃,这样的演绎,最起码在绝大多数人眼中,他的继位再是合理不过,间接的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但和康熙帝一样,你要说他有多相信演绎内容,那纯粹是在放屁!
最了解你的人永远是你的敌人,哪怕他和胤禩现在根本算不上敌人。众目睽睽之下,在汗阿玛口谕之后,明火执仗的反对汗阿玛遗言,是他疯了,还是胤禩疯了——
反对他继位这件事胤禩干得出来,尘埃落定后用各种手段针对他胤禛倒是不奇怪,但明火执仗的反对,还是在大型皇帝遗体之前,这就不是胤禩能干出来的事情!
当事人胤禩看得脑壳子痛,他拒绝承认天幕中那个胤禩是他自己。
不是,他是有多无君无父,汗阿玛刚咽下气就迫不及待的闹起来,这是……疯了吧?
胤禟疑问:“我跟十四弟关系这么好?”
胤誐:“咱们兄弟跟十四关系本来就不错——”
胤禟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
不错个鬼,我就不信你看不出来,胤祯那小子在暗戳戳的针对弘暄。
“九哥,你干嘛这样看我?”胤誐不解。
胤禟扶额:“我就不该问你。”这家伙,就是个棒槌,他纯粹就是命好,看着他就心烦。
说实话,一旁的胤祯也觉得九阿哥是个棒槌。
原来,是因为这个老四才针对自己的吗?
胤祯对着胤禟翻了个白眼,真是谢谢九哥这个棒槌了,他跟四哥本来就不好,天幕中他人都不在当场,九哥还给他拉仇恨值。
就凭九哥所言,小心眼的四哥能不针对他吗?
一推三五六,反正,胤祯是将自己被圈禁的原因归咎于此了。
胤祉在努力降低存在感,实在是尽管天幕上的胤祉和他不像,但那神态太过神似,自己知自己,这是他能干出来的事情。
胤祺、胤祐、胤祹等阿哥,天幕里是什么反应,现在就是什么反应。可谓神同步了,这一点《雍正王朝》还是很还原的。也是,汗阿玛也好,未来的雍正帝也好,乃至未来的圣皇也好,他们都没表示,他们这些做阿哥的急什么?
天塌下来还有高个顶着呢!
和在场其他人不同,对于弘暄来说,《雍正王朝》才符合弘暄的固有认知。
传位于四阿哥,传位十四阿哥,真是好经典的桥段。
弘暄瞄一眼四伯,再瞄一眼十四叔,真的挺想知道到底他们谁才是皇玛法真正选定的继承人。
胤祯莫名:“弘暄,你干嘛这么看我?”奇奇怪怪的。
“传位于四阿哥,传位十四阿哥,四伯和十四叔排行也好,名字读音也好,都挺相像——”
言下之意,也不是没有可能康熙帝属意的继承人是十四阿哥胤祯。
对于弘暄来说挺有趣,对于胤禛来说,那可就不妙了。
弘暄不说,还没有人想这么多,他一提,在场几乎所有人都眼神都在两人身上逡巡。
繁体字‘十’跟‘于’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大家倒是没有往圣旨上想,但是口谕的话,不加排行的话,说传位于胤禛(祯),确实不能怪天幕中有人反对胤禛继位。
嗨——
汗阿玛,看看你这名字起的,关键时候这不是害人吗?
胤禛严肃反驳:“弘暄,我想你是认字的,传位这么重要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口述,表述也不可能存在漏洞。更何况传位圣旨满蒙汉三种文字,一式四份,根本做不了假。”
这就是胤禛一直看不惯弘暄的地方了,总是分不清什么话他该说,什么话他不该说,一点没有分寸。
这样吗?弘暄对此还真不是很了解。
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上辈子的传位疑云恐怕是无稽之谈。
不过,真的是无稽之谈吗?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胤禛上一刻刚洗清了嫌疑,下一刻,这嫌疑又被天幕亲手扣了上去。
【《雍正王朝》是倾向于雍正帝是正常继位的,但众所周知,直到今天,雍正是否篡位还是千古悬案。
本土皇室和东洲皇室更是完全持相反观点——
康熙皇帝的子孙们,甚至宗室各支都有不同的表述。
胤誐晚年亲自手书的自传,对这件事也有描述,作为事情的亲历者,据他所言康熙帝去世之后,遗照并没有第一时间出现,而他本人一直坚信胤禛上位属于篡位夺权。
熙帝临终,九门提督隆科多被召到御前,接受顾命。但从隆科多后来的表现看,隆科多一直都是雍正帝的人。而巧合的是,康熙皇帝最信任的大太监梁九功不久就被殉葬了。
晚到的遗诏,被殉葬的近侍,太多太多的疑点,才有了宗室的集体反扑。
雍正登基后的铁腕手段更是加剧了猜疑。
他继位后对待一众皇子毫不留情的狠厉做法,真的很难不让人多想些什么。就连朝鲜使臣都有记载,当时连市井百姓都议论“雍正毒杀康熙”。
现代档案学家发现,康熙遗诏存在“雍正补写”痕迹,但可能仅为流程性修订。说实话,就算没有修订,遗诏又不是皇帝亲手所书,补录一份遗诏也并不困难。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清宫秘档与民间传说的拉锯中,真相早已湮没于权力斗争的硝烟中。】
胤禛整个人都要不好了——
这是在做解释吗?
这是在往他头上泼脏水。
胤禛一向喜怒不形于色,但这一刻,他真的忍不住了,他的脸色真的可以和黑锅相媲美了。
确实,正常继位的话,谁会对兄弟这么狠?
想想一众皇子们的结局吧!
十四阿哥圈禁,八阿哥胤禩削宗籍和圈禁并改名‘阿其那’,九阿哥改名为‘塞思黑’,同样圈禁至死。皇十子胤誐被圈禁,皇十四子胤祯同样圈禁。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也只有雍正帝继位存疑,早就失去了继承权和皇帝父子之恩尽绝的胤禩才可能作出反抗。
还有……
其他阿哥不好说,总不能佛系的胤祹也会参与夺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