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窗外,微风吹动窗帘,带着午后独有的暖意。办公室里堆满了厚厚的文献资料,书页边缘泛着微微的卷曲痕迹,记录着岁月与思考留下的痕迹。
夜凌霄站在门口敲了敲门,李教授抬头,笑着示意他进来。
“来,坐。”李教授手指点了点面前的椅子,桌上已经摆好了两份打印出来的资料。
夜凌霄拉开椅子坐下,目光平静地扫过桌面。黑色回形针夹住的纸页略微翘起,最上面醒目地印着“帝国理工联合研究项目”几个字,右侧则是校企合作项目的简报。
李教授的手指轻轻敲了敲那两份材料:“最近这两个机会,我都帮你接触过了。正好,你先看看。”
夜凌霄低头,目光在两份资料上游走,连指尖触碰纸面的动作都带着他惯有的克制与小心。
“帝国理工的项目是我之前提过的,主要是和他们的精准医学团队合作,围绕个性化精神药物的基因多态性分析,搭建更精细的数据模型。纯学术,方向绝对前沿,成果含金量也高。”
李教授说得平静,眼里却透着一贯的期待。对于夜凌霄的学术能力,他始终抱有极高的评价。
“至于这个——”李教授手指滑向右侧那份印着校企合作标识的资料,“这是我们和校外企业联合申报的国家级项目,个性化药物和医学传感器结合的实时监测系统。你之前做的代谢预测模型,其实跟这个项目的底层需求非常匹配。”
夜凌霄的手微微一顿,指腹无声地压住那张纸的边角,垂下的眼睫微微颤动。
“和帝国理工比起来,校企项目的节奏会更快,面向的也不是纯学术圈,而是直接服务临床和市场。你如果希望看到自己的研究真正落地成产品,这可能是更直接的一条路。”
李教授的语气依旧是那种引导式的平缓,没有明确的倾向,但每一句话都精准地指出了两条路的本质差异。
夜凌霄没有立刻回答,他的视线在两份资料上停留了一瞬,随后抬起眼,看着李教授:“老师,您的建议是?”
李教授笑了笑:“我的建议一直都很简单,走最适合你的路。”
“你的基础非常扎实,学术天赋不用多说,但科研的最终意义,不是躲在实验室里玩数据,而是让这些数据走出去,真正帮助到人。这两条路,哪条都没有错,只看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办公室里陷入短暂的安静,只有风吹动窗帘的簌簌声。夜凌霄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纸张边缘,仿佛在触摸某种无形的未来。
“我再考虑一下。”他低声说。
李教授点点头,没有催促,只是笑着拍拍他的肩:“无论你选哪条路,我都会支持你。”
走出办公室时,夜凌霄手里握着那两份资料,午后的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洒在他肩上,光影交错,像两条并行的路,静静地伸展向前方。
相比夜凌霄所在的药理研究室,白羽辰的导师办公室明显更活泼些。白羽辰一进门,就看到导师桌上摆着几本市场报告和行业调研分析,和纯科研组那种堆满公式与原始数据的书桌截然不同。
“辛苦啦,今天实验顺利吗?”导师笑着抬头。
“还行,就是那个传感器的数据有点不稳定,我打算晚上再跑一组。”白羽辰顺手把记录本搁在桌角,拉开椅子坐下。
导师翻开记录本,随口问:“你最近对校企合作项目了解多少?”
白羽辰愣了一下:“就是……之前听说过一点,还没太关注。”
“你可以多关注一下。”导师笑着递过一份文件,“上次我们团队提交的传感器调优方案,企业方看过之后,对你的部分特别感兴趣,点名想见见你。”
“我?”白羽辰有点意外,“他们怎么会关注到我?”
“你思路灵活,懂技术也懂用户需求,这种结合点在很多纯学术研究者身上是缺失的。”导师笑着解释,“比起一直埋头做理论研究,你这种有点‘产品思维’的人,其实更适合走应用+研发结合的路。”
白羽辰低头翻了翻文件,页面上的公司LOGO和项目描述映入眼帘,熟悉又陌生。
他笑了笑:“其实,我还没想好未来走什么路。”
导师看着他,语气比平时多了几分认真:“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你和夜凌霄是很好的搭档,但未必适合走完全相同的路。最重要的,不是追着别人的脚步走,而是找到适合你的位置。”
白羽辰心里猛地一跳,指尖无意识地扣着记录本的边角。
走完全相同的路,真的不行吗?
他低声应了一声:“嗯,我会认真考虑的。”
走出办公室时,白羽辰仰头看了眼湛蓝的天,阳光刺得他微微眯起眼。他脑子里乱七八糟地闪过各种画面,有夜凌霄在实验台前记录数据的侧脸,有他们并肩走在林荫道上笑着打闹的瞬间。
未来是什么样子,他还不知道。但有一点,他知道得很清楚——他想和夜凌霄一起走到未来。
夜晚的校园微风习习,宿舍楼下的路灯把林荫道照得一片柔和。风吹过树梢,枝叶轻轻摇晃,影子映在墙面上,像无声的记忆在慢慢流动。
白羽辰推开宿舍的阳台门,抱着胳膊走出去,探头看了看不算亮的星空。他呼出一口气,靠在栏杆上,手指沿着栏杆的冰凉铁皮无意识地滑动,指尖摩挲着那些年久留下的划痕。
宿舍里还亮着灯,夜凌霄安静地坐在书桌前,一边记录着实验笔记,一边听到阳台门被推开的声音。他抬头看了一眼白羽辰的背影,没有说话,只是顺手从桌上拿起一罐前两天买的冰镇可乐,拉开环扣,带着拉环敲击金属罐身的清脆声走过去。
可乐递到白羽辰手边,冰凉的罐壁贴上掌心,把白羽辰从飘远的思绪里拉回来。
“霄霄,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一起吹风吗?”白羽辰没有看他,手指捏着罐子,嘴角挂着若有似无的笑。
“记得。”夜凌霄站在他身侧,目光顺着他的视线看向远处,“那天实验失败,你非要拉着我去操场跑圈。”
白羽辰轻轻笑了一下:“后来想想,那次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事,就是突然很想让你陪着我。”
“你现在也是?”夜凌霄问,语气平淡,却精准戳中。
白羽辰愣了愣,低头看着指尖凝结的水珠,没急着回答。他侧过脸,眼神懒懒地看着夜凌霄:“霄霄,我们以后……会不会走散?”
夜凌霄眉心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像是没预料到这个问题。他偏过头,认真地看着白羽辰的侧脸,那双总是带着笑意的眼睛里,此刻多了一点不加掩饰的不安。
“怎么突然问这个?”夜凌霄声音低沉,带着夜晚特有的温度。
白羽辰低头,手指轻轻抠着罐口的拉环,声音里透着点随意:“我导师说,我可能更适合往企业那边靠……跟你走的路,可能越来越不一样了。”
夜凌霄没有立刻接话,风从他们身旁吹过,带走白羽辰刻意压低的声音,连带着那些尚未出口的不安和犹豫。半晌,他忽然伸手扣住白羽辰的手腕,稍一用力,把人拉到自己面前。
白羽辰一愣,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夜凌霄用额头轻轻抵住额头。
近到连呼吸都缠在一起,白羽辰眨了眨眼,想往后退一步,却被夜凌霄牢牢扣着手腕,退无可退。
“不会。”夜凌霄声音低而稳,像一道随风吹来的低音弦,落在白羽辰耳侧。
“你怎么这么确定?”白羽辰抬眼看他,眼底还留着一点没来得及收回的慌乱。
夜凌霄低头看着他,手指顺着他的手腕向下滑,十指相扣,掌心的温度一点点传递过去:“因为你走哪儿,我都跟着。”
白羽辰的喉头微微动了动,指尖收紧,反手扣住夜凌霄的手:“可是你也有自己的路。”
“那就并肩走。”夜凌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白羽辰怔怔地看着他,好像第一次发现,这个平时冷淡克制的人,竟然能说出这么直接又温柔的话。
风继续吹着,晾衣绳上挂着的T恤被吹得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摩擦声。宿舍楼下偶尔有走过的学生,但那些杂音仿佛都被隔绝在这块小小的阳台之外。
白羽辰没说话,忽然踮起脚,在夜凌霄唇角轻轻碰了一下,像羽毛落下。
“霄霄,你真的越来越会说话了。”白羽辰低声笑,声音里是藏不住的甜意。
夜凌霄没反驳,只是握着他的手,带着他一起靠在栏杆上,肩并肩看着远处的夜空。
未来的路还很长,他们并不清楚终点在哪里,也不知道究竟要走多远才能找到答案。
但至少,他们已经知道——彼此始终站在对方身边。
不管前方是同一条路,还是两条交错的平行线,他们都会想办法走到一起。
夜风吹过,带着校园里栀子花淡淡的香气,白羽辰偏头看着身侧的人,眼里映着点点星光。
“霄霄,我好像越来越离不开你了。”
夜凌霄握着他的手,掌心的温度比风更暖:“那就一直赖着。”
白羽辰笑得眼睛弯弯:“好。”
夜色下,两人的影子贴在一起,被拉得很长很长,像是他们将要走过的未来,一眼望不到尽头,却始终并肩。
夜晚的宿舍里只开着桌前的台灯,暖黄色的光圈笼住一张摊开的笔记本,纸页上整齐排列着药物代谢路径的箭头与标注,像一张铺开的微缩地图,通往未知的终点。
夜凌霄坐在书桌前,手指轻轻敲着键盘,屏幕上的页面频繁切换,从帝国理工的项目介绍,到历年合作成果汇总,从基因多态性分析的前沿论文,到几篇略显“跳脱”的产业转化案例。
他向来习惯高效检索,浏览记录中几乎清一色是学术期刊和数据库文献。然而最近几天,他的搜索记录里,慢慢多了些不属于他惯常关注的内容——
“英国校企合作模式及产业反馈” “欧洲药物市场准入与临床反馈机制” “医药器械产品开发周期与风险评估” “个性化药物产业转化成功案例分析”
光标闪烁着,页面停在一篇联合研究的产业总结报告上。报告中详细描述了某个精准医学团队如何将基因数据分析技术,与药物智能监测设备结合,形成实时反馈+个性化干预的完整闭环。
“个性化药物的真实价值,不仅体现在药效本身,更体现在它能否被实时理解与反馈。”
夜凌霄的目光定格在这行小标题上,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
他从不排斥基础研究,那是他的立身之本,也是最熟悉的领域。但当李教授把校企合作项目放在他面前时,他并没有第一时间排斥。
不是因为校企项目更容易出成果,也不是因为产业化带来的额外资源,而是因为——
站在应用端的白羽辰。
他翻过的每一页报告,每一个案例,每一个数据模型,脑海里总会浮现白羽辰在实验台旁举着那枚小巧传感器对他笑的样子。
“霄霄,你看,这次信号延迟降下来了。”
那天,白羽辰兴奋得连防护手套都没脱,就拿着记录表跑到他面前,眉眼弯弯的,像一只刚抓到鱼的小猫,得意又期待。
他当时只是低声“嗯”了一句,接过记录表草草看了几眼,没什么表情,但现在想起来——
那是白羽辰真正属于他的位置。
在夜凌霄心里,白羽辰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人。他的思维更活跃、更跳跃,甚至有时候过于感性——他会因为实验数据好看就拍下来做手机壁纸,会因为某个参数设计“特别好记”就把它写在笔记本封面。
夜凌霄知道,白羽辰确实不属于单纯的学术圈,但正是这种偏市场与应用的思维方式,让他和白羽辰形成了一种天然的互补。
他们从来就不是要走同一条路,而是要走两条可以交汇的路。
夜凌霄垂下眼,视线扫过屏幕角落的时间,已经是凌晨一点。他本来打算关掉电脑休息,但鼠标却在最后时刻点开了浏览器书签,打开了一个很久没看的页面——
白羽辰的个人云相册。
相册封面是两个人并排坐在实验室窗前,夕阳从窗外洒进来,白羽辰侧着头看他,光落在他眉眼间,柔和又明亮。
那是白羽辰偷拍的。
夜凌霄很少允许自己出现在照片里,但白羽辰总有办法找到角度,悄悄按下快门,把他们并肩坐着的每个瞬间都存下来。
他随手翻了几张照片,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