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驰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策驰小说网 > 长安月 > 第31章 殿试

第31章 殿试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转眼间殿试在即,世家寒门此时正打得火热,殿试两位主考官是迟迟没有定下来。萧景珩头疼地看着陈余庸和邹庆互掐,也没什么法子。

最终定下了邹梁和陈余庸为殿试的主考官。邹梁生性谦和,不会与陈余庸明着计较,省得邹庆他们再打起来。

到了殿试之日,考生自黎明入宫,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发放试题。试题是如何看待世家和寒门学子的斗争。

萧景珩也是佩服他们,为了给他找麻烦不择手段,如今又给贡士出难题。

待到收卷后,密封收存阅卷。说是密封,谁是自己人他们心里门清。

陈余庸和邹梁既然不能明争那只能暗斗,刷下对面的贡士选取各自的亲信,或没有什么出身好培植的穷贡士。

选定策论最好的十人去养心殿。萧景珩强制眨眼让自己清醒一些,依次展开试卷。

定睛一看。这是硬生生往他这里安插奸细啊!十个人四个南昌人,五个杭州人。不是与陈余庸同乡,就是与邹梁同乡。

还好有一人是佃农出身。萧景珩细看这人的答卷,既不偏袒某一方又言之有理。

“臣闻,世家与寒门之争,关乎国本。世家累世积业,人脉广博,然易生门阀之弊,垄断资源,阻塞贤路……”

“寒门子弟虽根基薄弱,却怀进取之心,若能得用,可为朝堂注入新流。欲息二者之争,当以制度为纲,科举选材一视同仁,拔擢寒士,亦令世家守礼遵法,各司其职。如此,朝野和谐,天下可兴。”

“当真是篇好策论。”

才能在全是关系户的贡士中脱颖而出,且陈余庸和邹梁都没有刻意压低此人的才华,看来是个可培植易拿捏的人才。

邹雨莲听闻此言,停下磨墨的双手,转而注意起萧景珩手中的答卷。

果然是可造之材。不过萧景珩知晓此人根基薄弱易培植,相比邹梁、陈余庸心里同样有数。

邹雨莲的目光停留至祖籍杭州的五位贡士的答卷。

“臣以为,世家于国,功莫大焉……世家则宜为梁柱,辅以寒门新锐,共襄国是,社稷久安。”

再看祖籍南昌的四位贡士答卷。

“臣以为,寒门兴则国兴,当重寒门以抑世家……当广开寒门晋升之路,破世家垄断,使野无遗贤,如此天下方能焕发生机,长治久安。”

两个对立面各执其词,萧景珩若选其中任何一方作为状元都会惹起另一方的不满。

世家和寒门,哪个都得罪不起。

还好有一位贡士站在两个对立面的角度思考,确实能在众答卷中脱颖而出,还不会使萧景珩为难。

邹雨莲看向答卷中的贡士姓名、籍贯及祖上三代。

“苏援,玉树县人。父苏仲,佃农出身,种田为生,母齐氏织布为营生,妻杜氏随之。祖父苏襄同为佃农,祖母上官氏乃地主之女。曾祖苏冀亦为佃农,曾祖母闫氏织布为生。”

一家子都是佃农,看来苏援能走到今日并不容易。

邹雨莲接过赵锡平偷摸递上的乌鸡汤,拿汤匙搅拌几下道:“这乌鸡汤比往日黑了许多,活像是掺了黑水。”

鸡汤黑倒是无妨,连科举这个万民公认最公平公正改变命运的机会都是黑水。

那这世上的公平何在?

萧景珩长叹一声,喝了一口无味的鸡汤:“册封苏援为状元。”

翌日,紫宸殿。

新科状元、榜眼、探花都要被皇帝御前召见。萧景珩宣苏援后,只见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年男人大步流星地走到店内,恭恭敬敬地行礼。

“臣苏援见过陛下。”

萧景珩端详着眼前的人。苏援脸上尽是尘灰,装束也极为朴素无华,身穿鹦哥绿长袍,袍子上打着各色的补丁。背着一个螺青色包袱,胡子很短,却规矩地修理成一小撮。

苏援喘着粗气拿衣袖擦擦汗,转眼看向萧景珩略显尴尬的眼神,慌张地收起手。

“苏卿这是……”

“回陛下,臣刚来京城,尚未找到安居之所。恰逢陛下召见,只好背着行李前来。”

苏援抱歉地答道,将露出的做工粗糙的草鞋藏在长袍下面。

萧景珩顿感心中酸涩。寒门学子考取功名何其不易,世家还在阅卷时动手脚。

萧景珩随即想到什么。

“苏卿为何要考取功名?是为高官利禄还是另有所图?”

按道理来讲,苏援家中并不富裕。父母长辈可能砸锅卖铁供养着他,好日后考取功名升官发财。

苏援有些懵圈。

他考取功名,不过就是想翻出江西盐商这个陈年旧案。可在萧景珩面前,他不能这么说。

“回陛下,臣不为高官利禄。正如臣策论中所言,朝廷应广进寒门新流。臣有心为陛下分忧,亦想科举广兴我国。”

“臣从不徇私枉法,定公平公正对待同僚亲人。尔食尔禄,民脂民膏。臣愿为天下百姓发声,清正廉洁、秉公执法。望陛下求贤纳才!”

苏援越到后面说得愈发亢奋,眼中闪烁着光芒,甚至于一手指天地高谈阔论。

邹雨莲见此,便知苏援是个单纯的人。胆敢御前放肆,相比他不懂宫廷规矩。日后若把握住,定是个能卖命能培植的好棋。

她如今成了协政皇后,虽说邹庆可以清闲一阵,但为了家族只能背水一战。

邹雨莲给了邹梁一个眼色。邹梁心中知晓,不过他才不屑干这种拉党结派的活计。

陈余庸则捋着胡子,眉眼带笑地盯着苏援。

苏援忘我地谈天说地:“臣为官想要天下百姓得一公平,让所有人敬重这公正严明的朝廷。臣愿誓死效忠陛下,绝不结党营私!”

三人的脸冷了半截。

萧景珩对苏援所言甚是满意。如此说来,他也不用多费心思,轻而易举便得一贤臣辅佐。

“苏卿之言,朕很是佩服。着即封为大理寺评事。”

苏援欣喜若狂。大理寺的卷宗齐全,定有江西盐商一案的卷宗,彻查得容易许多。

萧景珩则想,此等人才应当进大理寺,可能还会如太祖时期的包少卿一般办案如神。

“儿臣总觉得苏援有话没有直说。”

萧槿宸趴在书桌前,死死盯住萧景珩的眼睛。

“他能有什么话不敢说?”

萧景珩见苏援应是纯臣,面相都正直无私,难不成他也带有什么目的接近朝廷?

“父皇您想,苏援前期高谈阔论,目光如炬,可见他确实想为国效力。”

“可他说到他今年三十有二,父亲被逼死,故科举入仕。那一段他闪烁其词,目光也变得慌张开始东张西望。但这些信息与答卷上一致,所以他定有什么难言之隐。”

“您封他为大理寺评事时他如此开心,可大理寺评事仅仅正七品,他却比封了一品大员还高兴。除非他有要找的东西在大理寺,而大理寺最多的就是案件卷宗。”

“苏援父亲苏仲被逼死时恰好在江西盐商案发的第二年乾元二十五年,苏援在那时早已成人。故儿臣以为,他要彻查江西盐商一案,恰巧大理寺里多的是卷宗,正中他的下怀。”

萧槿宸说得有理有据,萧景珩不禁放下批奏折的朱笔。

“那依你所言,苏援欲彻查江西盐商一案。旧案再翻出来必会引起群臣不满?”

此案牵扯甚广,大理寺查来查去查到了萧廷和头上,就不敢再查了。

“那是自然。父皇若想保他,还是安插眼线跟在他身旁为好。毕竟,舅舅和丞相都在盯着他。”

萧槿宸作为太子,心里清楚萧景珩重用的官员大部分就是他继位后要重用的。苏援易拿捏群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萧景珩培植好他,萧槿宸自己也能捡个漏。

就不知苏援是否愿意效忠于他,若志愿效忠萧景珩不会变通,还是早日除掉为好。

苏援满心欢喜离开紫宸殿,在繁华地段的坊市踌躇良久,又把长安城里里外外逛了一圈才回到新租的旅舍。

零落古刹,尽显奢靡。他若能在这里买上一间府邸,便是光宗耀祖。

苏援点着火烛数荷包内剩下的银两。叮叮当当只有二两纹银,却是他们苏家的家底。

还有零零碎碎几文铜钱,远不及京城一日的吃穿用度。

旅舍老板一听苏援是新科状元,并不想要他的钱,有他这个招牌就能招揽不少旅客。而苏援坚决给了钱,住两日一共二十文钱。

这钱都能买十个肉包子了。苏援心疼地收起为数不多的钱。

此时响起扣门声,苏援来不及收剩下的铜钱就跑去开门。只见陈余庸站在门口,托盘上放着官服官帽。

“苏评事,多有打扰。这是锦衣坊送来的官服,陛下命本官给你送来。”

苏援躬身接下:“这事找下人做就好,不劳丞相大人亲自前来。”

奇怪,陈余庸怎么会知道他寄宿在这家旅舍?

苏援没再多想,许是刚好看到了吧。

“苏评事一心为国,本官甚是钦佩。苏评事壮志凌云,本官好似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陈余庸假装悲伤又欣慰地嘱咐道:“你的策论中言,世家寒门应各司其职。等你为官后就会明白,世家垄断了高官爵位,且世家公子更会得到中用。我等寒门中人不易啊!”

苏援不好评价。世家虽盘踞朝堂已久,但他初出茅庐不敢多得罪。祸从口出,还是少言语为好,更何况皇后娘娘也是世家女,这话若传到皇后耳朵里,他的小命恐怕就不保了。

“还是臣策论中所言,世家寒门应合作共事,而不应尔虞我诈的内讧。这让百姓如何看待朝廷?”

陈余庸见苏援有意逃避,脸色变得阴狠:“也对,还望以后多多指教。”

苏援忽觉不安:“下官不敢。”

“苏评事可知你前几次科举为何屡次不中?世家袭爵,还有多少职位能科举争取?世家是朝堂的毒瘤,日后你若仰仗着本官,定会步步高升、平步青云。”

陈余庸瞟到桌上的几枚铜钱:“放心,日后这铜钱,本官给你变成金子。”

苏援背后冒出冷汗:“丞相容下官考虑一番。”

陈余庸冷哼一声,不喜地出门。

苏援提着的一口气总算放下,结果又有人来敲门。

苏援以为陈余庸这老头阴魂不散,吓得半晌才开门,却见门外的是邹梁。

“下官见过邹学士。”

“苏评事无需多礼。”邹梁摆摆手亮出一个腰牌:“这是大理寺的腰牌,明日点卯有用。”

苏援越想越不对劲。腰牌和官服理应放在一起,怎得还要分开来送?

邹梁把官帽一放坐在苏援对面:“陈余庸虽与你一道考科举入仕,却目的不纯。”

苏援表面疑惑,心里暗暗点头。他总觉得陈余庸不像好人,面相就能看出来。可邹梁身为天下文人的榜样,看着也并非善类。

“麻雀飞上枝头变凤凰一定不会提及他还是麻雀的时候。陈余庸怎会与你坦诚相待?同时人一旦富贵便会忘本,陈余庸得势后把我爹贬成正五品中书舍人,叔叔也贬为中书侍郎。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言毕,邹梁又递给苏援一个令牌:“这是翰林院的令牌,陈余庸若为难你,就拿着此令牌去翰林院找我。”

苏援这才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