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驰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策驰小说网 > 远山千仞 > 第48章 临兰不孤(四)

第48章 临兰不孤(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卫修义此人虽说武艺高超,但在为人处世上直率得紧,因此在朝中树立了不少敌人。

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

沈丰怀既万事总与卫修义对着干,便被这些对家当成了同一阵营的成员,更是在无意间成为了对付卫修义的一把刀。

儒生出身,又是文官,沈丰怀对边疆战事与境内剿匪并无明确的认知,只当是一件只要人手足够便能完成之事,并未想到其中还有策略、布局等重要因素。

故在卫修义对家的拱火下,每当卫修义奏请带兵时,沈丰怀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因善于揣度圣意,每每在朝堂上驳斥卫修义的奏请总是恰到好处,让皇帝完全信服于他。

而正因为如此,卫修义身为一位武将却整整两年得不到带兵打仗的机会,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了和沈丰怀的争执上。

身边同阵营的士兵官职升得比他还快,他难免因此失落。

“陛下,臣愿前往临兰城驻守,护平明北境安宁。”

卫修义清楚地知道朝堂限制了他能力的发挥,于是主动请缨,远离朝政。

寻常将军只是在战时前往北境,待战争结束后便返回故土,可卫修义此番申请的竟是驻守。

也罢,临兰城确实需要一位得力的将军。

皇帝不等沈丰怀参奏,龙袍一挥便让卫修义去了临兰城。

三年后沈丰怀办事不利,让皇帝不仅没成功除掉侯爷府,还在众臣面前丢了脸,一气之下也把沈丰怀贬去了临兰城。

真是冤家路窄啊。

卫修义说话间,沈丰怀一声不吭地吃着桌上的菜,没一会儿那鲜羊汤便被舀得一勺不剩了。

“沈丰怀!”到卫修义急眼了。

两人从前的恩怨暂且不谈,肚子首先是要吃饱了。

他们又争夺起来,筷箸在饭桌上不断交锋。

谁能想到呢,三年前在朝堂上一碰面就要掐架的人,今日竟在国境边疆为了一盘肉又掐起架来。

此处不是朝堂,自然便不是什么需要随时保持礼节的地方,卫修义和沈丰怀旁若无人地闹腾着。

酒过三巡之后,卫修义瘫在躺椅上,双眼眯了起来。

“沈丰怀,你这手艺还是比我家娘子差了一些。”

都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卫修义倒是吃人嘴硬拿人手也长。

沈丰怀控制着酒量,没喝太多,但此刻亦是面色红润,他一巴掌拍在卫修义背上。

卫修义顺势将身子翻动了一下,“实话实说,你莫要生气,我娘子的手艺绝对是天下第一。”

遥想起三年前离家时卫娘子为自己熬的那锅汤,卫修义还是念念不忘。

她斥责自己老顽固,为了朝堂上小小的拌嘴便要离家千里,这临兰城在偏远的北境,平明一向没有将领乐意来此驻守,他这一去,没个三年五载指定是回不了京都的。

可与卫修义结为夫妻这十余载,她最看得清他的理想抱负了,一位将军总归是希望能够浴血沙场,为国戍边的,怎甘心被困于小小的朝堂只靠嘴皮子作战?

所以卫娘子嘴上虽然埋怨他又要远走,却还是早早起身为他熬了冬瓜排骨汤。

听闻临兰城草场肥沃,是最适宜养殖牛羊的,这豚肉最是罕见,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再吃上了。

那汤的滋味鲜美至极,三年了,卫修义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

“嫂夫人厨艺当真如此高超?”沈丰怀摇着将军府上的大蒲扇,“待我回到京都,定要再度登门一探究竟。”

“哈哈哈,你必须来。”

一个戍边,一个被贬,满怀希望地规划着虚无缥缈之事。

是夜烛火温馨,卫修义读完卫娘子遥寄来的书信,沉入了一个回京的梦乡中。

府中饭桌上的冬瓜排骨汤热气腾腾,碗中一团又一团的白雾袅袅向上升起。

好像回家了。

临兰城中似乎有忙不完的事儿,第二日沈丰怀和卫修义早早便不见人影,城中的气氛倒是莫名地紧张了起来。

唐一意偶然走过城门,发现城墙之上巡逻的士兵相较初来那日多了不少,城门后又加固了一根大横木,临兰城人只出不进。

“秋天来了。”她低语道。

秋天来了会有什么影响吗?

柳云关抬头望着万里无云的天空,偶尔一阵凉风吹过,连同心情都舒爽了不少。

“秋季粮草已丰,是行军征战的最好时节,一旦越冬便是冰封万里了。”

夏季已过,雨水日渐少了起来,草枯水竭,北兰国的军队可以轻松渡河,这对临兰城而言是不小的威胁。

故每年秋季临兰都要闭城以防敌军。

卫修义这左腿还没好得利索便急于整军,想来也是形势所迫了。

眼下正是多事之秋,沈丰怀身为临兰的主簿,忙得慌是正常的。

但是万壑松这会儿该去何处寻找呢?

唐一意一点头绪都没有。

临兰城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战争的隐忧占据在百姓的心头久久不去,纵是柳云关再迟钝,也感受到了隐隐的不安。

“阿意,要不我们走吧,离开临兰城。”他如实说出心中的想法。

唐一意用手指来回卷着发丝,“那万壑松呢?如今窃贼尚在城中,来日若他离开了,天下之大我们如何寻得?”

“拿不到就算了。”

都什么时候了,记忆能有性命重要?

“柳大哥。”唐一意耸了耸肩,“你该不会以为,我们只要出了这扇城门便是安全的吧?”

柳云关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失忆之后他真是将事情想得越来越简单了。

唐一意轻笑一声,“北兰国正愁找不到俘虏来威胁卫将军呢,这临兰方圆百里并无其他城池,你我一出城无处可去,不就成为送上门的俘虏了吗?”

河对岸的北兰国虎视眈眈,谁知道下一刻他们会在何处窜出来。

“再想想,若你我真成了俘虏,卫将军当真会为了救我们而放弃满城百姓吗?”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柳云关抿嘴,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

“老老实实待着吧,既然来了便不可能逃得开了。”

“知道了。”柳云关泄了气。

北境的秋天来得早,最近晨起的天气明显凉了许多,唐一意多加了一层衣物,晚间的虫鸣渐渐弱了下去。

城中的百姓都说北兰国的战书已经下了,每每谈话总要绕到征战这个点子上。

唐一意零零碎碎听了些,大概就是北兰国人素来好斗,年年秋季都要跨过干涸的大河,将战书贴于城门,激守城将领出城一斗,原先只是小范围的比武,并不伤及性命,可某年不知怎得,北兰国一位将领竟在局中丧了命,他们以此为由头,比武上升为了战争。

此后每年北兰国都要派兵前来侵袭临兰城,二十年前自赵勉带领军队大获全胜之后,倒是曾消停过一段时日。

只惜后来赵勉被皇帝压制,否则边境局势不会如此轻易反弹。

皇帝深知临兰城作为北境孤城的重要性,但又不肯轻易将重兵交给守城将领,守边的士兵分散在百里之外的其他城池,非战时求援是不可随意调动的,将领也是三年一换。

朝中武将心知临兰不是施展身手的好去处,故最不愿来此,而卫修义曾随赵勉在此叱咤风云,除了他也没人乐意来此。

所以他一上奏皇帝便批准了。

初至临兰城时,卫修义一眼望去城内全是陌生的面孔,而今三年已过,百姓们见到他都愿开口招呼一句“卫将军”了。

好不容易得到百姓的认可却要离开临兰,这皇帝规算的时日真是够精的。

“不过也好,打完这一仗他便可归家了。”唐一意插入百姓的对话。

临兰百姓虽然对卫修义敬重万分,十分不舍他的离去,可此处毕竟不是他的家,难为他还要时时冒着生命危险守护了。

他们沉默了片刻,最后只是点点头。

在卫将军到来之前,前往临兰城驻守的总是朝中一些犯了错的官员,他们被皇帝一封诏书贬到僻远北境,对着不熟悉的下属和百姓总是敷衍了事,每日都在倒数回到京都的日子。

而卫将军英勇无双,尽心尽责训练守城士兵,自他来后北兰国人连大河都不敢再跨过,只敢隔着对岸将战书射至城门上。

有他在,城中百姓的安危总是有所依靠的。

若他离开了,他们真难想象往后的日子该是何等情形。

夜间起了风,唐一意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干脆出了门,往城墙的方向去。

城中近来戒备森严,每个时刻都有驻兵来回巡逻。

唐一意一人出行倒是轻松,她跃上屋檐,在檐上疾步行走,将巡逻兵的轨迹一览无余,轻轻巧巧躲过了他们的视野,而后确认四周无人,飞上了城墙。

“唐姑娘,好轻功啊。”城墙的阴暗处传出人声来。

唐一意坦然接受这夸赞,“那是。”

一个威武的身躯从黑暗中走上来,面目逐渐清晰起来。

自打那日在街市上被她扶住以来,卫修义便觉得此人不简单,虽不知她与侯爷府究竟有何渊源,但卫修义随赵勉征战多年,对赵勉信任无比,自然对侯爷府之人亦是信任无比,故没有急于质问。

可眼下她竟能躲过城中层层巡逻兵,毫不费力地飞上了城楼。

万一此人是敌军派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卫将军不必紧张,我若真是北兰国的细作,那早日把你刺杀了岂不是更省事?”

这些日子他们有数不胜数的接触机会,以她神出鬼没的本领,何时在他的酒水中下了毒也未可知。

而若将他毒杀了,临兰城中便失去了富有威望的将领以指挥,早晚会因百姓的恐慌垮掉。

卫修义仔细盘算了一下,心中自然有数。

“唐姑娘本不必涉此险局。”

“来不及了。”

她走不开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